新营丘 新发展
产业兴则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而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资金短缺是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虽然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资金持续加大,却远不能满足实际所需。实现乡村振兴,钱从哪儿来?
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激发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和活力,可以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记者:孙欢欢 何宝龙
2月28日,昌乐大地喜迎第一场春雨。细密的雨丝飘飘洒洒,无声浸润着久旱的农村土地,正如全县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举措,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充沛动能一样,春暖田野,蓄势待发。
驱车行经马宋水库往东南方向,沿一条砂砾新铺就的路面曲绕前行,数台挖掘机、土方车停在两边,遥遥望见把骨架搭好一半的钢结构大棚和一排蓝色集装箱活动房,这里就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营丘镇滴禾绿田大樱桃种植园项目。共享情怀
六旬企业家重燃激情 二次创业带民致富
+
“刘总邀请了设计师在北边看现场。”集装箱活动房是大樱桃种植园项目的临时指挥部,工作人员往远处一指,记者再次驱车前往。
“东边岭地推平后,把土运过来垫高这块地。”刘清太边走边与同行的设计师讨论。两脚泥,一身水,淋雨显然有一段时间了。身为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年逾六十的刘清太已经完成公司业务交接,本该含饴弄孙颐享天年,却跑来农村当农民种樱桃?他的行为让不少人费解。
“我生长在农村,成就在工业,现在退休了,总觉得人生有点遗憾,思来想去,发现遗憾就在农村、在老乡身上。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回到农村,二次创业,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点点寒意里,刘清太的眼睛却闪烁着激情和奋斗的光芒。
在刘清太的规划里,潍坊滴禾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计划投资1亿元、流转土地2000亩建设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大樱桃种植园正是其一期规划。“一期投资500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主要建设大棚樱桃种植区、休闲采摘区和农事体验区。到目前,已完成项目运营主体公司的注册,与营丘镇政府共同成立项目推进指挥部,一期土地流转及6个樱桃大棚的建设基本完成,项目推进很快。”刘清太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投身工业几十年,回乡搞农业,既没农业种植经验,又面临高投入的风险,农产品不比流水线上的工业品,即刻见效。刘清太的信心又是从何而来呢?
面对记者的疑惑,刘清太略一思考,这样答道:“首先,昌乐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打开了工商资本下乡的大门;第二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扶持政策,‘三农’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也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这是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让我倍感振奋。投身‘三农’工作、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抬手指了指远处的智能高温大棚,他说,“这是一个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储运、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规格‘新六产’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既是高投入、又是高产出,也就是通过资金密集的先进农业科技实现高效益。像管理工业一样管理农业,让农产品在技术支撑下,实现有机、绿色的标准化组织生产,从而实现质量稳定,塑造良好的大樱桃品牌。”
在刘清太看来,标准化带来的质量稳定性,是品牌的前提。要成功塑造品牌,不仅需要合适的气候和土壤,科学的采购、运输和储存流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也需要在终端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更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整个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由企业承担全部风险,3—5年收回成本后再返租给当地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没技术、缺资金、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
刘清太表示,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社会效益却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逐利虽然是资本的本性,但工商资本下乡要改变赚快钱的思路,不能跟农民抢饭碗,忍得住寂寞,这样才能长久发展。传统与现代
现代高效设施农业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种植园位于白浪河南岸一公里,原是一片广袤的传统农业种植区,南北走向岭地居多。“种惯了玉米和小麦的土地,到底还能长啥?”63岁的寺后村民王思祥说,祖祖辈辈就种这些作物,土地条件这么差,怎么发展致富大伙心里都没底。
在营丘镇党委书记刘刚看来,受资源禀赋的约束,眼前这几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人力资本相对不足的农村走向现代化并不容易。“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必须先行一步,靠继续发展拱棚和传统农业显然不现实,打造特色,实现跨越式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是必然之路。”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2017年,营丘镇党委政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为营丘镇破题农村发展量身打造了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厚达5厘米的策划书摆在刘刚桌头,其中的重要一方面就是围绕马宋水库、白浪河周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产业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让当地农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设施农业领域最先进、最前端的设施和技术,想法虽好,实现又谈何容易?
2017年9月份,四处找地落项目的刘清太来到刘刚办公室,把自己发展现代农业,“品质塑造品牌,规模创造效益”的定位一说,刘刚不禁眼前一亮:与我们党委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嘛!紧接着召集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一个简单的座谈会不觉进行了三个小时,一个现代高效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雏形也孕育而生。
“项目一期建成后,共需要400个管理员,我们从附近村优先招聘,并教授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期再把樱桃大棚转租承包给村民,让大家伙都富起来。”刘清太的想法扎根于他的“三农”情怀。
“农业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还是引进来的工商资本,他们以其自身拥有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在实施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领小农户共享发展成果中发挥带动作用,真正做到了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了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对于工商资本下乡,刘刚颇为肯定。用好工商资本
扶持引导激活 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
由于农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需要企业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忘初心。要让农业企业和涉农资金真正服务于农,如何选择下乡的工商资本力量,“防火墙”至关重要。对此,营丘镇党委政府有自己的标准和“门槛儿”。
“投资的项目必须达到‘五好’标准:对企业好、对社会效益好、对人民群众好、对生态环境好、对党委政府好,少一个‘好’字都不行。”营丘镇镇长吴国宗告诉记者,大樱桃园种植项目落户之初,就公司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进行过多次研判探讨,“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生产、用工业品产品控制办法抓农产品品控、创新实行项目滚动式建设路子,打造这样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在营丘镇历史上是首次,建成运行后发挥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好项目必须大力扶持,提供不求回报的“家长式”服务,这是营丘镇党委政府引导工商资本真正下乡“务农”给出的承诺。而营丘镇接下来的行动,让看似夸张的承诺,变得真实可信。
“对于引进项目我们实行‘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刘刚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企业院墙里面的事儿算企业的,院墙外面的事儿算政府的’。”吴国宗笑着说。
对于当地政府的服务水准和办事效率,刘清太深有体会。“指挥部通电的时候,我心里打鼓,半个月能通上就不错。”看着眼前崭新的线杆和高压变压器,刘清太非常感动,“从提出通电要求到通上电,只用了短短两天,地方政府的高效服务给我吃了定心丸。”
供电单位明确40天完成的变压器安装流程,何以两天速战速决?涉及马宋、寺后、郝家辛牟三村近300户村民的1000亩土地流转协议签订,何以5天全部完成?
正在栽植樱桃树的王思祥回想说:“镇上、社区的干部天天靠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现场量地、签协议、发补偿款和承包费。都是为了老百姓能更富、日子过得更好。”细心给樱桃树枝绑好固定绳,王思祥接着说,“我第一个签了协议,支持发展。现在我和老伴来栽树,俩人加起来每天200元的工资,以前种玉米,一年也挣不了现在一个月的。”
百姓大力支持、干部踏实服务,保障了项目土地供给,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从良好的政策始发,被优越的营商环境完全激发。
“下一步,我们要牢牢把握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工商资本下乡的风险防范。让好的农业项目既富老板,又富农民。以农民之心为心、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用好资本力量,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村发展释放出更加多彩的活力。”刘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冬去春来,樱桃枝上一簇簇新芽里已经是萌动的暖意,在春色里眺望希望和梦想。可以预见,随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村必将呈现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必将展开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聚力发展大抓项目
关注民生整合资源
营丘镇人民政府欢迎您关注